用户登录    免费注册     国内专业二维码防伪溯源系统提供商

物联网能否终结农资市场乱象?

        农业制造资料关乎农业增产、农户增收乃至直接导致粮食安全,但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多元化的农资供应在繁荣市场的同时,也带来了“造假伪劣”等各种故障,坑农现象时有发生。

        2012年8月2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与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一同推进“农资物联网”企业化战略进展合作框架协议》,试图运用“官方渠道+互联网手段”的构架处理此类矛盾。现今,“试点”运行已近5年,插上物联网翅膀的农资市场是否能终结各种乱象?《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专程对此实行了调研。

        农资市场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


        农业制造资料当作特殊产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由我国专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渐渐放开。为了防止因农资商品的造假劣质或违规应用引发重大农业制造事故和重大农商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国建立了由农业、工商、质检、安监、物价等机构“多头”监督管理的市场秩序规范体制,但农资市场离有效治理还有差距。

        一位农资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业制造资料关键是化肥、农药,农资长久假货横行、滥施滥用屡禁不绝,制造者、出售者、应用者皆有故障,并且交互导致、恶性循环。乱象的根本成因是“利益驱动”。


        该人士说,从制造者的角度分析,很多肥料公司甚至面积较大的公司都在掺杂使假、仿冒名牌,有机肥料也以添加化学成分“提高”品质,农药的无证、套证制造甚至虚构厂名、厂址或“翻新”药名亦屡见不鲜;从出售者角度分析,虚假推广、恶意引导,甚至长久经销低效化肥、高毒农药,“正确指导农户应用农资”根本无从谈起;从应用者角度分析,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我国,大量年轻人离开土地使得实际的农耕人员根本不懂农药、化肥的产品特征,更遑论系统的农业科技,“只买便宜货”的心态常常造成农资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见效快、低成本”又反过来成了无良厂商的行为导向。


        该人士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农资市场的“赊账”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农户乃至整村、整乡的农户手有闲钱也要赊账,因为他们坚信这种“后付费”方法能够预防造假伪劣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损失;经销商屈服于这种明显畸形的竞争环境,“上门赊销”竟然成了农资销售的促销方法,花样繁多的拖欠、拒付导致“卖了多年农资,留下一堆烂账”并不鲜见。“在这种状况下,怎样指望优质农资上山下乡?”

详细产品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售前顾问

QQ咨询 热线电话:159 2394 3483QQ:1989991047

博优二维码防伪溯源系统

成功案例
系统介绍
政策法规
行业动态
合作单位
名片黄页
二维码解码
博优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加微信